《云南地理环境研究》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神池泛水出野藜 十里八街飘蒿香 ——蔡甸藜蒿

 
来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武汉市蔡甸区原名汉阳县,南临长江、北依汉水,境内湖泊星罗棋布、田野一马平川。其西南端的通顺河、沉湖流域,曾经是洪水的泛区、血吸虫的领地、瘟疫的窝子。每逢汛期来临,这里就成为一片国泽,汛期过后又是绿郁葱葱的沼泽地,是有名的神池泛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远近名扬的藜蒿。 蔡甸藜蒿的人文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传说南宋皇后李氏是汉阳南乡人,被选入宫后当上皇后,仍难忘神池梦绕的故乡野味,每逢隆冬春节,总是传旨多捎些故乡土产藜蒿进宫佐餐。明朝皇帝朱元璋称帝后,规定江南各州县每年清明节将藜蒿作为“贡品”奉送宫廷。民国高官黄宝为蔡甸消泗九沟人士,其晚年回忆录中对藜蒿大加赞美,可怜老死于“宝岛”再也品尝不到儿时的野味。这些美好的传说与历史记载,无疑对蔡甸藜蒿知名度的提高和民间采集野生藜蒿习俗的形成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藜蒿 (Artemisia selengensisTurcz.ex Bess.)又蒌蒿,其风味独特、品质纯正、营养丰富,其中蔡甸藜蒿独树一帜,每100 g新鲜嫩茎含蛋白质 15 g、钙 50~72 mg、铁1.06~1.27 mg、 磷 35~50 mg、锌0.75~0.82 mg、钾 20~32 mg、黄酮500 mg,铁、锌和黄酮含量较高,还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特别是蛋白质含量是普通藜蒿的4倍以上,具有清热解毒,平抑肝火,预防牙病、喉痛、咳嗽和便秘等功能,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和痛风具有较好的食疗保健作用。这种高品质特色品种、特殊的地理水域环境和雨量充沛的得天独厚小气候,是地方政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生态健康产业的重要前提,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必打的“名片”。 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原种场种植基地 1 蔡甸藜蒿产业发展的现状 武汉市蔡甸区历届政府高度重视蔡甸藜蒿的产业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对泛洪区河流湖泊进行整治后,汉阳南乡一带逐步摘下了泛洪区的 “帽子”,送走了瘟神。80年代末,蔡甸藜蒿开始小规模种植。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改区后,蔡甸区委区政府把藜蒿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这片藜蒿产地开展了园田化改造,如今已形成土地肥沃、渠系管网、作业道贯通的标准化农田。经过30多a的发展,蔡甸藜蒿产业初步完成了“原始积累”,以永安、侏儒镇东至山以南的街镇俱为藜蒿盛产区,形成了特色产业雏形。 藜蒿扦插现场(武汉市蔡甸区洪北农场) 1.1 基地规模初现端倪 经不懈努力,目前蔡甸藜蒿种植面积达 4 万亩(2 666.67 hm2),形成了以永安、侏儒、洪北为核心的老318国道十里长廊,藜蒿规模种植区域拓展到奓山、玉贤、桐湖、消泗等街镇,年总产量达8.2万t,总产值达5.4亿元左右。 1.2 栽培模式不断优化 目前已形成了反季节栽培、设施栽培、夏秋遮荫栽培等多种技术措施和蒿—瓜、蒿—菜、蒿—豆、蒿—果等多种高产配茬栽培模式。蒿农667 m2年均产值8 000元以上,667 m2年均纯收入4 000余元。 1.3 技术研发成果丰硕 与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在人工驯化本土野生藜蒿的同时,先后引进云南昆明官渡和江苏南京八卦洲的藜蒿品种,选育出茎秆淡绿色、清香、不易纤维化、抗性强、商品性好、产量高的香藜1号高产优质新品种,2016年通过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备案登记;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院合作,2017年研制出藜蒿茶,并制订其加工包装企业标准;与北京工商大学合作,利用藜蒿提取物研制化妆品系列产品,目前部分产品已完成小试阶段。 1.4 品牌建设加快推进 由蔡甸藜蒿协会牵头,联合侏儒金鸡瓜菜合作社、薛家山瓜菜合作社、兆丰蔬菜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共同申报 “蔡甸藜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11月经农业部审定,获得“蔡甸藜蒿”地理标志产品登记证书。武汉荷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侏儒金鸡瓜菜合作社等多家企业获得藜蒿绿色食品证书。2016-2017年,蔡甸侏儒街薛山村、金鸡村分别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藜蒿产业特色村。蔡甸藜蒿的质量、品牌和声誉,使农民增收有了品质的“身份证”。 1.5 藜蒿文化富有特色 蔡甸藜蒿是武汉传统名菜,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2016年蔡甸藜蒿栽培系统被农业部收录为农业文化遗产。蔡甸以藜蒿为主题的饮食文化方兴未艾,藜蒿可说是蔡甸人餐桌上风味最完美的黄金搭档,如藜蒿炒腊肉、清炒藜蒿、藜蒿叶碎米粑、藜蒿炒香干等等,堪称蔡甸农家美食中的精品;还有藜蒿茶、新鲜藜蒿嫩尖搭配农家土灶熬煮的锅巴稀饭,都是彰显蔡甸饮食文化的代表作。 “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故事遇千年。昔日的汉阳南乡曾经是神池泛水,如今十里八街已是蒿香遍地。 2 蔡甸藜蒿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以来,尽管蔡甸藜蒿产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从产业化角度考量,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采收上市的藜蒿 一是种植覆盖率有限,产业带动力不强。蔡甸藜蒿地理标志产品涵盖范围涉及143个基地,面积1 094 km2,保护面积10万亩(6 666.67 hm2),目前藜蒿生产面积仅为保护面积的40%,仅为农业农村部对规模面积要求的起点下限;而且加入蔡甸藜蒿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开发的企业和中介组织多为生产企业或技术服务机构,带动力不强,缺乏加工型、科技型龙头企业引领。 二是缺乏专项建设规划,政策支持力度不大。虽然藜蒿被列入武汉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和蔡甸“菜篮子”工程规划,但由于未制定蔡甸藜蒿专项建设规划,缺乏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基本要素和分步推进的方法与措施。同时,由于缺乏藜蒿产业专项建设规划,市区政府对特色优势产业的财政资金投入碎片化,致使蔡甸藜蒿保护区某些基地不具备藜蒿生产的基本条件,藜蒿产业的规模化建设进展不快。 三是产业化集成度不高,品牌运作欠合力。蔡甸藜蒿地理标志产品是一个地域性的公共品牌,但产业化集成度不高,所建立的联合体缺少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介入,产品只能买原料、买鲜品,季节性滞销的情形时有发生。同时,企业间、企业与农民之间尚未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藜蒿的生产和营销仍是各打各的鼓、各敲各的锣,既存在安全隐患,又难形成品牌运作的强大合力,严重影响蔡甸藜蒿的市场竞争力。 3 加快蔡甸藜蒿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省市和蔡甸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调整蔡甸区特色优势(藜蒿)产业发展规划,将蔡甸藜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全域纳入规划范围,并配套制定蔡甸区藜蒿产业建设专项规划,确立项目建设重点和年度建设计划,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因领导人的更迭而放弃。 3.2 加强生产示范区建设 总结推广蔡甸藜蒿核心区建设工作经验,在保护区内藜蒿种植未覆盖的区域建立生产示范区,利用区街农技推广机构和藜蒿协会技术服务组织,组建由高校或科研院所参与的产业技术联盟,推广高产高效藜蒿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通过示范带动让蒿农有钱赚,从而加速扩大藜蒿生产区。积极培育区域性藜蒿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科技示范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建立营销组织,促进蔡甸藜蒿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力争“十四五”蔡甸藜蒿产业规模翻一番。 3.3 引进和培育藜蒿加工龙头企业 引进和培育像武汉荷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种具有加工潜力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入藜蒿产业联合体,建立企业间、企业与蒿农间的经营联结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地理标志农产品公共品牌运作的同心圆,激发藜蒿产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3.4 加大金融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蔡甸藜蒿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对取得藜蒿绿色食品证书的企业实施以奖代补;对开展藜蒿地理标志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和中小科技型瞪羚企业,利用藜蒿发展引导基金给予贴息贷款和融资支持;对水电设施尚未配套的藜蒿基地,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以擦亮蔡甸藜蒿这张名片,加快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张行简.汉阳县志[M].清光绪九年刊本,1884:45. [2]汉阳县志编撰委员会.汉阳县志[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422. [3]孔庆东.中国水生蔬菜品种资源[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柯卫东.水生蔬菜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85-290. 武汉市蔡甸区原名汉阳县,南临长江、北依汉水,境内湖泊星罗棋布、田野一马平川。其西南端的通顺河、沉湖流域,曾经是洪水的泛区、血吸虫的领地、瘟疫的窝子。每逢汛期来临,这里就成为一片国泽,汛期过后又是绿郁葱葱的沼泽地,是有名的神池泛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远近名扬的藜蒿。蔡甸藜蒿的人文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传说南宋皇后李氏是汉阳南乡人,被选入宫后当上皇后,仍难忘神池梦绕的故乡野味,每逢隆冬春节,总是传旨多捎些故乡土产藜蒿进宫佐餐。明朝皇帝朱元璋称帝后,规定江南各州县每年清明节将藜蒿作为“贡品”奉送宫廷。民国高官黄宝为蔡甸消泗九沟人士,其晚年回忆录中对藜蒿大加赞美,可怜老死于“宝岛”再也品尝不到儿时的野味。这些美好的传说与历史记载,无疑对蔡甸藜蒿知名度的提高和民间采集野生藜蒿习俗的形成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藜蒿 (Artemisia selengensisTurcz.ex Bess.)又蒌蒿,其风味独特、品质纯正、营养丰富,其中蔡甸藜蒿独树一帜,每100 g新鲜嫩茎含蛋白质 15 g、钙 50~72 mg、铁1.06~1.27 mg、 磷 35~50 mg、锌0.75~0.82 mg、钾 20~32 mg、黄酮500 mg,铁、锌和黄酮含量较高,还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特别是蛋白质含量是普通藜蒿的4倍以上,具有清热解毒,平抑肝火,预防牙病、喉痛、咳嗽和便秘等功能,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和痛风具有较好的食疗保健作用。这种高品质特色品种、特殊的地理水域环境和雨量充沛的得天独厚小气候,是地方政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生态健康产业的重要前提,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必打的“名片”。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原种场种植基地1 蔡甸藜蒿产业发展的现状武汉市蔡甸区历届政府高度重视蔡甸藜蒿的产业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对泛洪区河流湖泊进行整治后,汉阳南乡一带逐步摘下了泛洪区的 “帽子”,送走了瘟神。80年代末,蔡甸藜蒿开始小规模种植。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改区后,蔡甸区委区政府把藜蒿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这片藜蒿产地开展了园田化改造,如今已形成土地肥沃、渠系管网、作业道贯通的标准化农田。经过30多a的发展,蔡甸藜蒿产业初步完成了“原始积累”,以永安、侏儒镇东至山以南的街镇俱为藜蒿盛产区,形成了特色产业雏形。藜蒿扦插现场(武汉市蔡甸区洪北农场)1.1 基地规模初现端倪经不懈努力,目前蔡甸藜蒿种植面积达 4 万亩(2 666.67 hm2),形成了以永安、侏儒、洪北为核心的老318国道十里长廊,藜蒿规模种植区域拓展到奓山、玉贤、桐湖、消泗等街镇,年总产量达8.2万t,总产值达5.4亿元左右。1.2 栽培模式不断优化目前已形成了反季节栽培、设施栽培、夏秋遮荫栽培等多种技术措施和蒿—瓜、蒿—菜、蒿—豆、蒿—果等多种高产配茬栽培模式。蒿农667 m2年均产值8 000元以上,667 m2年均纯收入4 000余元。1.3 技术研发成果丰硕与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在人工驯化本土野生藜蒿的同时,先后引进云南昆明官渡和江苏南京八卦洲的藜蒿品种,选育出茎秆淡绿色、清香、不易纤维化、抗性强、商品性好、产量高的香藜1号高产优质新品种,2016年通过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备案登记;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院合作,2017年研制出藜蒿茶,并制订其加工包装企业标准;与北京工商大学合作,利用藜蒿提取物研制化妆品系列产品,目前部分产品已完成小试阶段。1.4 品牌建设加快推进由蔡甸藜蒿协会牵头,联合侏儒金鸡瓜菜合作社、薛家山瓜菜合作社、兆丰蔬菜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共同申报 “蔡甸藜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11月经农业部审定,获得“蔡甸藜蒿”地理标志产品登记证书。武汉荷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侏儒金鸡瓜菜合作社等多家企业获得藜蒿绿色食品证书。2016-2017年,蔡甸侏儒街薛山村、金鸡村分别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藜蒿产业特色村。蔡甸藜蒿的质量、品牌和声誉,使农民增收有了品质的“身份证”。1.5 藜蒿文化富有特色蔡甸藜蒿是武汉传统名菜,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2016年蔡甸藜蒿栽培系统被农业部收录为农业文化遗产。蔡甸以藜蒿为主题的饮食文化方兴未艾,藜蒿可说是蔡甸人餐桌上风味最完美的黄金搭档,如藜蒿炒腊肉、清炒藜蒿、藜蒿叶碎米粑、藜蒿炒香干等等,堪称蔡甸农家美食中的精品;还有藜蒿茶、新鲜藜蒿嫩尖搭配农家土灶熬煮的锅巴稀饭,都是彰显蔡甸饮食文化的代表作。“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故事遇千年。昔日的汉阳南乡曾经是神池泛水,如今十里八街已是蒿香遍地。2 蔡甸藜蒿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2014年以来,尽管蔡甸藜蒿产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从产业化角度考量,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采收上市的藜蒿一是种植覆盖率有限,产业带动力不强。蔡甸藜蒿地理标志产品涵盖范围涉及143个基地,面积1 094 km2,保护面积10万亩(6 666.67 hm2),目前藜蒿生产面积仅为保护面积的40%,仅为农业农村部对规模面积要求的起点下限;而且加入蔡甸藜蒿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开发的企业和中介组织多为生产企业或技术服务机构,带动力不强,缺乏加工型、科技型龙头企业引领。二是缺乏专项建设规划,政策支持力度不大。虽然藜蒿被列入武汉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和蔡甸“菜篮子”工程规划,但由于未制定蔡甸藜蒿专项建设规划,缺乏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基本要素和分步推进的方法与措施。同时,由于缺乏藜蒿产业专项建设规划,市区政府对特色优势产业的财政资金投入碎片化,致使蔡甸藜蒿保护区某些基地不具备藜蒿生产的基本条件,藜蒿产业的规模化建设进展不快。三是产业化集成度不高,品牌运作欠合力。蔡甸藜蒿地理标志产品是一个地域性的公共品牌,但产业化集成度不高,所建立的联合体缺少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介入,产品只能买原料、买鲜品,季节性滞销的情形时有发生。同时,企业间、企业与农民之间尚未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藜蒿的生产和营销仍是各打各的鼓、各敲各的锣,既存在安全隐患,又难形成品牌运作的强大合力,严重影响蔡甸藜蒿的市场竞争力。3 加快蔡甸藜蒿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3.1 健全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省市和蔡甸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调整蔡甸区特色优势(藜蒿)产业发展规划,将蔡甸藜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全域纳入规划范围,并配套制定蔡甸区藜蒿产业建设专项规划,确立项目建设重点和年度建设计划,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因领导人的更迭而放弃。3.2 加强生产示范区建设总结推广蔡甸藜蒿核心区建设工作经验,在保护区内藜蒿种植未覆盖的区域建立生产示范区,利用区街农技推广机构和藜蒿协会技术服务组织,组建由高校或科研院所参与的产业技术联盟,推广高产高效藜蒿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通过示范带动让蒿农有钱赚,从而加速扩大藜蒿生产区。积极培育区域性藜蒿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科技示范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建立营销组织,促进蔡甸藜蒿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力争“十四五”蔡甸藜蒿产业规模翻一番。3.3 引进和培育藜蒿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像武汉荷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种具有加工潜力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入藜蒿产业联合体,建立企业间、企业与蒿农间的经营联结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地理标志农产品公共品牌运作的同心圆,激发藜蒿产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3.4 加大金融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立蔡甸藜蒿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对取得藜蒿绿色食品证书的企业实施以奖代补;对开展藜蒿地理标志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和中小科技型瞪羚企业,利用藜蒿发展引导基金给予贴息贷款和融资支持;对水电设施尚未配套的藜蒿基地,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以擦亮蔡甸藜蒿这张名片,加快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参考文献[1]张行简.汉阳县志[M].清光绪九年刊本,1884:45.[2]汉阳县志编撰委员会.汉阳县志[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422.[3]孔庆东.中国水生蔬菜品种资源[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柯卫东.水生蔬菜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85-290.

文章来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网址: http://yndlhjy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19802.shtml


上一篇: 地理环境决定下的风景与尺度 ——英国、荷兰
下一篇: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论文_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研究综述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云南地理环境研究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